【兒童理財】常用電子貨幣易陷理財危機 社工:兒童理財教育宜自小培養
發布時間: 2020/05/25 10:09
最後更新: 2020/05/25 11:49
下一代消費模式一直在「無現金」的虛擬狀態下進行交易,電子貨幣大行其道,港童不但早已習慣以八達通購物,父母們對子女未來掌握電子消費,能否洞悉到潛藏的危機和作好準備?香港家庭福利會理財教育中心,去年策劃針對電子理財的一系列活動,模擬大人的日常經驗,提升下一代對電子消費的敏感度與觸覺。社工指疫情下更多人使用網上消費,孩子在家中必從中觀察到這些行為,故盼望學校復課後,能盡快推展到校體驗教育活動。
理財教育中心在恒生銀行贊助下,開展為期3年、針對高小學生,以電子消費為主題的理財教育計劃,包括「e$mart理財童學會」遊戲日、「e$mart理財培訓班」及「家長理財教育講座」;理財教育中心經理陳慧敏(Venus)是全港82位認可理財社工之一,她指出,根據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於5月7日發表的一個15歲年輕人電子消費的調查反映,發現4個人中有3個人最近有上線買賣,而3人中有2人表示有信心用電子方式付款。
電子理財有疏離感
她謂自己曾於家長講座,遇過有家長不懂何謂點數卡,但兒子已因手機已連接父母手機的電子支付服務,可直接購買點數打機。
她強調,當孩童長久面對「無現金」的消費模式,因少見到實體金錢而有疏離感,對使突或買貴咗沒有太大感受;因此教育應加入體驗,才可深刻。
這一代是肯定需要有更強的理財能力和敏銳,理財教育是仿似在跟時間競賽。
「e$mart理財童學會」的設計模擬成年人日常的理財行為,整個活動沒有必然次序。她舉例,學生每人手持100元為起始生活費,用來繳付生活必然開支,並手持e$marter past到各點進行消費活動,因學生沒有實體金錢,故須定期用e$marter past 檢視財務狀況,並習慣記賬;由於那是模擬大人生活,故沒規定要一定交完卡數先可才刷卡,但如不妥善處理便容易出現問題。
小則排完長時間隊才發現沒有路費,或要再花時間去增值;大則如過了某時限,沒有繳交必然開支便不能繼續玩,要還清錢才能繼續,最壞情況是破產,甚至要坐錢債監。
設定的消費有博彩、進修,學生要參與要掌握手上資金,不夠錢便要打工,每一項工作也都滲內相當難度,曾有學生會擔心工作太難、不能應付而哭起來。
家長:開自家文具店教理財
有幼兒教育背景的何太Maicie,早於兒子Eden初小開始給零用錢,定立了八達通只用於交通費的規則,消費購物均以現金支付。但去年Maicie發現兒子因看到補習社的同學會以八達通消費,兒子抵受不住誘惑,未經父母批准,用八達通於便利店購物,金額還一次比一次遞增,幸好爸爸一天檢查八達通餘額時揭發事件。
他們跟孩子深入解說,讓兒子了解到這是不恰當的行為,如同偷竊,所付出的其實是真實金錢,而不是從無到有「變出來」。
由錯誤中學習
Maicie謂,在理財上早點犯錯是值得感恩,因為到了中學,多數會受同儕影響,那時更難教。
我們跟他討論罰則,並經他認同才執行。
後來為了想孩子分別到想要和需要,有規劃用零用錢,在家中開設文具店,實踐理財教育。
她強調買基本文具,是父母支付,但他想額外購買特色文具,便要自討零用錢。
使錢是正常慾望,不應遏抑,但需要理性;之前他經常遺失文具,常要臨時買,故我們把握機會,每當他遺失文具,若光顧何氏文具店,要付高於數倍以上的金額購買,如要10元買1枝中華牌鉛筆。
她謂開設文具店後,Eden試過幾次用盡零用錢買了貴貨後,開始明白有計劃消費,例如在收到零用錢時預先檢查必需品(文具)存貨,為自己預備的同時,明白量入為出的重要。
記者:胡麗珊